Wikidata:互助客棧/存檔/2012

This page is an archive. Please do not modify it. Use the current page, even to continue an old discussion.

小工具

我做了個在中文維基百科顯示 Wikidata 資訊的小工具,具體請見 Wikidata:互助客栈#小工具

BTW,互助客棧分為簡繁兩個版似乎不太好啊。--Stevenliuyi (talk) 18:49, 16 November 2012 (UTC)

等繁簡系統吧...lol。JC1 16:51, 17 November 2012 (UTC)

繁簡

我有個想法: 第1階段

  • Wikidata,Help使用繁簡系統

第2階段

  • 主頁面啓動。
    • 全部使用zh(連結、聲明、標籤、描述、別名)
      • 內容不分繁簡
      • 顯示分繁簡
    • 只容許zh-*的導出(第三方使用)
  • JC1 16:58, 24 November 2012 (UTC)
第1個應該問題不大,但主空間要只用zh的話似乎有技術上的問題啊。按bugzilla:41560bugzilla:41749中的說法,標籤、描述等都只會支持plaintext,沒有支持wiki語法的打算(兩個bug的狀態都是「RESOLVED WONTFIX」)。--Stevenliuyi (talk) 14:05, 1 December 2012 (UTC)
另外,或許fallback機制會對解決顯示的問題有幫助?--Stevenliuyi (talk) 14:07, 1 December 2012 (UTC)
呃.....但我們輸入的還是plaintext,只是於顯示+導出多加一層轉換,再block掉純zh。另外嘛,hans fallback到hant或相反對雙方而言可能都會有些不可接受吧....不過話說回來,commons是怎麼自動convert的?(我指模板)-JC1 14:27, 1 December 2012 (UTC)
那zh中輸入的是像zhwp中一樣用「-{zh-hans:xxx;zh-hant:xxx}-」的方式?這也是種辦法,不過和直接在zh-hans和zh-hant中輸入的區別在哪呢?--Stevenliuyi (talk) 14:35, 1 December 2012 (UTC)
不會再需要顯示cn,hk,mo,sg,hant,hans至類的一堆東西,亦不需要重新輸入資料(s&t)。不過我是指輸入某字,系統自動轉換,主頁面不會再用-{}-。JC1 14:45, 1 December 2012 (UTC)
那如果遇到不能自動轉換的呢?比方說,一個item的label中有「臺灣」(hant),而aliases中需要加上「台灣」(hant) 時怎麼辦呢?--Stevenliuyi (talk) 15:00, 1 December 2012 (UTC)
這個我會希望另設一個空間,就是例如Shizhao說的另一個名字空間,但這裡就在底部加入一行,控制轉換、加入noteta等,但label、aliases還是plaintext。JC1 15:15, 1 December 2012 (UTC)
我發覺我說得有點混亂了,就是說,平日使用zh則系統自動轉換。至於例如臺灣:
  • label是臺灣,aliases是台灣
  • 雖然看起來一樣,但實際上不同而系統會接受
  • 接著便於頁面下方某欄將aliases強制顯示為台灣就可以了
至於其它方面,則可以用類似noteta的系統。JC1 15:40, 1 December 2012 (UTC)
有個問題:因為「臺灣」和「台灣」的hans都是「台湾」,如何讓hans在顯示和導出時只留一個,而不是兩個一樣的「台湾」?--Stevenliuyi (talk) 15:55, 1 December 2012 (UTC)
這就不是我擔心的地方了,畢竟只是提個建議....JC1 16:10, 1 December 2012 (UTC)
其實我想的是,既然zh不分繁簡,label和aliases就不一定是「臺灣」和「台灣」這兩個,還有可能是「台湾」和「台灣」,或者「臺灣」和「台湾」,這樣就難辦了...另外,將zh自動轉換為zh-x是只有繁簡轉換,還是包括地區詞的轉換?--Stevenliuyi (talk) 16:18, 1 December 2012 (UTC)
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上方不分,下面(就是放NoteTA的地方)以plaintext顯示,方便更改。另一個問題...你說呢?JC1 16:33, 1 December 2012 (UTC)
那碰上更多翻譯時要怎麼辦,如熱帶氣旋/颱風命名「zh:强烈熱帶風暴鴻雁 (2012年); zh-cn:强热带风暴鸿雁 (2012年); zh-hk:強烈熱帶風暴鴻雁 (2012年); zh-tw: 輕度颱風奇洛基 (2012年)」,加起來四種講法。Frankou (talk) 16:57, 1 December 2012 (UTC)
我想既然cn,hk,tw這些就是按地區劃分的,如果不轉換地區詞的話那這些變體也沒必要存在了,只能顯示和導出hans和hant就好了。但我不知道如果轉換地區詞的話具體該怎麼處理,zhwp的地區詞轉換既有全局轉換,也有公共組轉換和全文轉換,不知道該如何移植到這邊。--Stevenliuyi (talk) 17:04, 1 December 2012 (UTC)
如果其他繁簡及變體都放到aliases呢?回到最基本的地方,zh隨導入時用的名稱或是zhwp創建時的條目名,若是繁體,在別名上加上簡體,反者亦然。Frankou (talk) 17:11, 1 December 2012 (UTC)
 
就是這樣,按下汉漢時像slurpInterwiki彈個框出來就好啦?
@Steven,我想了一下,如果維基百科不是用轉換組的話,系統是可以自動連起來的,連alias都不用加。至於轉換組、全文轉換的實行,正如我上面所說,給一個框寫下轉換條件好了(當是NoteTA裡一樣)。JC1 04:22, 2 December 2012 (UTC)
這樣倒確實可以。我只是擔心技術團隊願不願意專門為中文做那麼多改動,就算願意也不知猴年馬月才會實現。--Stevenliuyi (talk) 10:10, 2 December 2012 (UTC)
w:en:WP:FAST,先說了看看反應?還是再找些人來討論一下?JC1 10:20, 2 December 2012 (UTC)
或許可以先問下可行性如何吧。只是別說這已經是共識了,畢竟討論的人還太少。--Stevenliuyi (talk) 10:32, 2 December 2012 (UTC)
維基共享資源沒有自動轉換,但這個有: http://wikimania2013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Hong_Kong/zh&variant=zh-hk 。至於是如何實現的就不清楚了。--H2NCH2COOH (talk) 04:31, 6 December 2012 (UTC)
Commons有用int:Lang來轉換。wikimania2013用的是MediaWiki內置的轉換表,應該JC1 16:14, 7 December 2012 (UTC)
int:Lang是甚麼,為何我沒見過任何帶轉換功能的Commons頁面……似乎繁簡都是人工輸入的。--H2NCH2COOH (talk) 12:37, 8 December 2012 (UTC)
{{Int:Lang}},找你在用的語言,然後再switch。詳情看Template:Bot,但這裡的en出了點問題,只會出en。--JC1 15:54, 8 December 2012 (UTC)
好像被拒了?--JC1 14:24, 4 January 2013 (UTC)
感覺實現起來應該沒問題啊,不知為什麼被拒?--Stevenliuyi (talk) 07:46, 8 January 2013 (UTC)
[1],不知道是我說錯了還是如何....--JC1 08:38, 15 January 2013 (UTC)
似乎是在等待我們關於其他名字空間的決定?(其實請求根本沒說清楚,Help名字空間也未必是中文的)--H2NCH2COOH (talk) 10:57, 14 February 2013 (UTC)

我觉得wikidata应该存有地区词转换表。繁简自动fallback到zh或者互相fallback,通过繁简转换也好或者跑bot也好,总之还是条目标题那套规矩。地区词则希望可以在fallback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条目来存到这边来,在NoteTA里面可以直接调用这边。顺便一提,目前有大量的item连zh都没有自动生成。 --DS fax 07:17, 17 March 2013 (UTC)

語言分支

話說目前我在右上選語言能選 中文 中文(中国大陆) 中文(台灣) 中文(新加坡) 中文(澳門) 中文(简体) 中文(繁體) 中文(香港) 中文(马来西亚) 文言 文言 粵語 粵語 贛語 贛語(繁體) 赣语(简体) 等各種,兩個文言有什麼分別?C933103 (talk) 09:30, 2 December 2012 (UTC)

一個是lzh一個是zh-classical.....都是基金會的錯(誤)-JC1 09:54, 2 December 2012 (UTC)
其實澳門繁體和香港繁體有何區別?如果無,不如放棄一些分支,據我所知,廣東簡體和北方簡體的差異遠大於港澳差異,都沒有獨立設置轉換。轉換系統簡單化後只留下簡體(大陸)(馬新)和繁體(港澳)(台灣),共2個主分支、4個次分支,繁簡體主分支不直接使用,只用於容錯(例如「操作系統」或「作业系统」通過容錯自動轉換回正確寫法)。--H2NCH2COOH (talk) 05:36, 4 December 2012 (UTC)
[2]看到其它網站都是這樣耶,不過就不知道為甚麼了。JC1 10:47, 4 December 2012 (UTC)
鑒於維基百科只對外提供4種分支,標籤太多無實際意義,容易混淆,建議採取以下方法處理:
  1. zh-hk和zh-mo合併(廢除zh-mo標籤),zh-hk改稱港澳繁體,所有內容不再單獨提供zh-mo(澳門繁體)版本;用同樣方式處理馬來西亞簡體和新加坡簡體(廢zh-my,改用zh-sg)。
  2. 轉換標記仍然可以使用zh-mo與zh-my,但若zh-hk和zh-mo同時出現或zh-sg和zh-my同時出現,則報錯。--H2NCH2COOH (talk) 04:44, 5 December 2012 (UTC)
只建議於沒有差別時不顯示,報錯就不必了吧。--JC1 16:17, 7 December 2012 (UTC)

話說有沒有方法可以一次過把wikipedia條目下方的跨語言連接一次過複製過來再為所有語言版本項目加入label?

現在是不是只能每個語言慢慢加?C933103 (talk) 09:40, 2 December 2012 (UTC)

小工具裡開啟slurpInterwiki就可以導入了。--Stevenliuyi (talk) 09:53, 2 December 2012 (UTC)

en

你們看標題是甚麼?我在用zh-hant但不知道為甚麼出en....JC1 12:33, 4 December 2012 (UTC)

哦,找到原因了。JC1 12:36, 4 December 2012 (UTC)

Automatically setting description for disambiguation sites

Please discuss and then tell my there if my bot should do this for your language. --Sk!d (talk) 01:20, 5 December 2012 (UTC)